Skip to main content

阿喀琉斯之踵——论模仿战略的缺陷

在IT业界,几乎处处存在着模仿行为,小到产品界面乃至功能的模仿,大到整个企业行为的模仿,不少企业依靠模仿战略取得了成功,甚至个别杰出者成为了业界某一类产品的巨无霸,而真正的创新者却好像总是显得孤独而弱小,并且难逃灭亡的命运……无数次看到各种对于模仿者的鄙夷和对创新者的同情哀叹,然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模仿者的发展壮大——难道模仿战略真的是不败的吗?

显然,任何一种战略都会有其缺陷,倘若模仿战略真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世上应该早已无创新可言。那么模仿战略的缺陷在何处?希望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找到一些解答。

提到模仿者,毫无疑问国内的用户们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狗日的”腾讯。且不说腾讯近些年来模仿成风,连其起家至今的绝对主力产品QQ都是抄袭国外知名IM软件ICQ而来,不得不让大家鄙夷其创造力。但是腾讯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其模仿战略捆绑在国内绝大多数网民所离不开的QQ之上,借助这个平台,腾讯可以迅速把自己的产品推送到用户面前,甚至半强迫半诱导地推广,从而几乎在所有IT细分行业战无不胜,其他企业只能一边唾骂着这只企鹅,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它夺走自己的用户。

 

依靠捆绑QQ,腾讯在进入的行业几乎全面杀入前三,数数这些腾讯模仿他人进入却后来居上的行业吧:门户网站、网络游戏、邮箱服务、个人博客、SNS、微博……几乎是做什么都能够成功,只要腾讯想做!

 

不过仔细看,你会发现腾讯这些模仿而进入的行业,虽然全部进入了前三,但是几乎没有一项成为业界第一!

 

新浪依旧是无可动摇的门户老大,即使腾讯天天用QQ跳出迷你首页;
无论是依靠代理起家,还是自主研发与代理游戏并重的网易,依旧牢牢地压制着腾讯;
即使与QQ紧密捆绑,用户数还是与网易相差不少的邮箱;
虽然QQ空间用户众多,但是影响力仍然明显不如新浪的个人博客——如果把它当做SNS,那么也被人人网和开心网远远甩在身后;
好吧,如果僵尸粉也能算用户的话,那么腾讯微博也许能与新浪微博打个平手,虽然用户活跃度和影响力依旧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

 

当然世事无绝对,腾讯自然也会有后来居上甚至打败原创新者成为业界第一的情况,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事例。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QQ本身。这个最初模仿ICQ的产品堪称腾讯一切的“罪恶之源”,但是得看到,QQ能够成功,得益于两点:

 

1.被模仿者ICQ当时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连中文版都没有,这可以说成是ICQ本身的战略失误,至少是战略盲点。ICQ本身当时并不重视这个市场,所以重视中国市场的QQ即使是个模仿者,也没有理由会输掉。而相对于国内其他ICQ的模仿者,腾讯QQ无疑起步早了很多;

2.必须承认,如果早期的QQ是个模仿产物,那么现在你所正在使用的QQ,则是创新的结晶。在模仿ICQ的基础上,腾讯成功地大幅度改进和革新了IM软件的功能形态,甚至将IM为核心的运营上升到一种商业模式,这毫无疑问是创新而非模仿,当前所有其他IM软件相对于QQ毫无胜算,除去QQ本身的用户资源优势之外,功能和用户体验都相差甚远。

 

通过对腾讯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关于模仿战略的第一个缺点

 

占据领先地位的创新者不犯错,则模仿者没有任何机会后来居上。

 

粗略分析完了腾讯,将目光投往海外,我们来看看真正的业界模仿老手,可怕的巨无霸——微软。

对于微软的模仿战略,由于国内媒体着墨不多,部分读者可能略显生疏,但是回想一下,无论是大部分用户使用的IE(早期模仿Netscape,现在则模仿Firefox及Chrome),或是游戏玩家较为熟悉的DirectX(跟随OPENGL进入游戏软件API),甚至可以说整个Windows本身(……太多了),都有在各个层面有着相当程度的模仿因素。不像一直在为模仿战略辩解洗白为“微创新”的腾讯,微软则在某些层面上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擅长模仿,前微软中国总经理,当年的“打工女皇”吴士宏自传中就曾提到这么一段:

 

微软的早期无疑是创新者(好多版本的书里都写了盖茨如何亲自写出来Basic语言之类的故事),到了后来,微软的确有意识地部分采取‘技术跟随’的战略:紧盯着市场上冒出的任何新的技术动向,密切观察新技术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力,分析新技术与微软现有的产品技术结合可能产生的制高控制力。许多新技术刚一冒头就夭折了,或被吞并了,有少数生存下来是因为具有代表未来的强大生命力,当这少数新技术生存下来并的确证实了价值时,微软即可以扑上来‘跟随’,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或者干脆把原创者买了,并迅速占领市场。买不到也没关系,只要微软宣称‘已完成同类产品开发,近期上市’云云,小公司的订单立即锐减,因为客户们宁可等微软……

 

可以说,回头来看,2000年之前的微软成功地通过模仿战略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增长,并且在其进入的各个行业取得相当亮眼的成绩,并且今日腾讯所使用的捆绑QQ战略10多年前就被微软各种软件捆绑Windows玩得滚瓜烂熟,微软也在IT业界度过了一段独孤求败的好日子。

 

然而进入新世纪,微软突然发现好日子逐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它遇到了两个强有力的对手——Google和Apple。

 

相比如今的Google和Apple,微软是个不折不扣的模仿者:Bing抄袭Google搜索结果,Windows Phone 7模仿Android/iPhone,IE在界面、功能等向Chrome以及Firefox靠拢……但是这些至今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不但没能扭转颓势保住地盘,甚至某些产品出现一路下滑的趋势。不得不说,微软现在的模仿之路,走得比腾讯坎坷许多,唯一一项称得上成功的模仿战略是进入游戏主机业并使Xbox360成为当前最好的主机,但是这一来模仿痕迹不多,二来该行业的领先者SONY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战略失误,因此并算不上依靠模仿实现了超越。

 

为何腾讯能够在国内依靠模仿呼风唤雨(哪怕拿不到行业第一,至少还说得过去),而微软却在Google和Apple面前节节败退?

 

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Google和Apple都是毋庸置疑的、极具实力的创新者,并且在企业规模上、用户影响力上都毫不逊色于微软(腾讯在国内缺乏这种类型的竞争对手)。对于这样的企业,微软的模仿战略完全失去了效果,越多的模仿,只能在用户心目中给自己打上更重的“赝品”印记,而由于对手的用户群也相当庞大,这种负面影响扩散速度也会相当之快,模仿战略在这样的对手面前不但不能取得避免风险的优势(由于对手巨大的影响力,其产品缺陷所造成的风险减小了许多,并且更加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反倒会严重拖累自家产品的后腿。到今天这种情况,微软应当好好反思整个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了。

 

总结微软这些年来所遇到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得出模仿战略的第二个缺点

 

在同等规模的创新者面前,模仿战略不但没有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由腾讯和微软的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模仿战略虽然可怕,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即使是神勇的阿喀琉斯也有脆弱的足跟,更何况任何一个企业本身运营中也会无数次犯错。希望本文这些简单的分析,能够对大家的思考有所帮助。

1天

将心化为一片空白

5 thoughts to “阿喀琉斯之踵——论模仿战略的缺陷”

  1. 但同时腾讯和微软采用模仿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虽然腾讯模仿的那些东西都不是业界第一,但是HT你也说了,都是业界前三…….

    至于微软就更不说了,就算节节下滑,他的那些产品也依旧占有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模仿的成本显然比研发小的太多。

    于是我想也许这就是经营策略的问题,在保证自己主营业务遥遥领先的同时,公司决策者自然喜欢用模仿这种成本低廉的方法去侵占或者说从别的领域分到一杯羹,反正付出的很少,收获虽然不能说丰厚但是至少也不错,更重要是还能给予对手以压力,至少让对手忙于稳固阵地,而减少侵占自己领域的精力。

    1. 是的,模仿战略是有好处,否则也不会被这么多企业所运用(虽然他们表面上都是一幅不屑的嘴脸)……但是必须注意到,这是在国内这样一个畸形的环境形成的(国内IT企业普遍创新不足擅长模仿)。
      微软的遭遇已经证明了模仿战略有巨大的缺点,节节败退还能占有一席之地只是当年积累的老本,并且这一席之地照这么下去很快就没了……
      现在单纯的模仿战略已经不省成本了,宣传运作研发方面照样得花不少钱,模仿战略唯一少花的钱只是探路探错的冤枉钱。

  2. 论述文分析文必须做的两件事:摆事实,讲道理。好人天你有摆事实,但是没有讲道理,或者说道理讲得还不够。除了平时和你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共识的人能心领神会以外,对于一些持中立或者反对立场的读者,说服力略显不足是这文的缺点

    于是小竹的结论是:其实你应该再拖一天稿【死*65535

      1. 小竹知道啊,所以说建议你再拖一天稿,这样你就可以光荣地换上那个自己承诺的群名片了

        好吧,小竹其实只想要这个结果来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